第四章 席江侧叔侄谈心-《东吴之孙策》


    第(3/3)页

    黄盖虬髯飞眉,不怒自威,善于训练士卒,孙策即是从他那偷师学艺。他严肃而不苟言笑,兵士皆敬畏,年幼的孙策也不例外,故而在背后戏称他为“虬髯公”。后来不知道为何,大家都这么称呼他了,黄盖听说后,也只是一笑置之。

    彼时孙策忽喜忽忧,一旁的孙静早将一切看在眼里,微笑道:“此次来当教头的,正是你的父亲。”

    “父亲大人?!”不出所料,孙策诧异地瞪大了双眼。

    孙静点头,道:“正是将军本人。不过这一次传艺,并非只针对你一人,而是所有年岁幼小的孙家子弟。毕竟,你们才是孙家的未来。所以,作为孙家未来的你们,压力极大,承载着众人的期望。我也希望你不要怪罪你的父亲,为人父,他或许不称职;可为三军将帅,他能舍一人之躯,顾大全之局,救万千人于火海。此舍小家而为大国、弃小爱而赴大义也,堪入千载史册!”

    说到动情处,孙静竟站起了身,手足并用,眼中蒙泪。

    孙策也被感染了,百德孝为先,扪心自问:对啊,再怎么对我,他毕竟是我的父亲。父母健在,出生官宦之家,从小衣食无忧,比起大多数孩子,我已是极幸运的了。

    父亲!父亲!

    “其实,孩儿从始至终都未责怪过他。”孙策似自言自语。

    “对了,我还听说,你父亲给你请了位教书先生,姓王,叫王生。”孙静面露喜色,毕竟在这个时代,许多有才学的名士都很清高,时局动荡,更使得他们厌恶世俗,耻与为伍,甚至一怒之下弃世归隐山林。正是如此,知识分子少了,读书人更为世人尊敬。而能被一个大儒看上,侍其左右几年,沾染些高雅气息,借其名声将来入仕也不是件难事。

    “王生?”孙策皱眉,显然没听过这号人物。

    “哦,就是你之前在匪徒手中救下的那个老先生。我可听说,人家是正经的书香名门之后,能留下来答应收你为徒,还是看在你们父子救命之恩的情面上。就算这样,人家也许诺只呆三年。”

    “原来是他!”孙策面露不屑,毕竟出生将门之家,深受武学大义熏陶,对那些弱不禁风、只会夸夸其谈还自恃清高的文人墨客很是鄙夷。再加上自己为救那个老书生死了同伴稻娃、受父亲杖责,新仇旧恨自然全转移到他身上了。

    见孙策此般表情,孙静苦笑:不得不承认,他们爷俩不是一般的像啊!

    告别了叔父,孙策低头信步而走。脑海中,犹在回味着叔父的那一番话。

    突然,眼前一暗,孙策大惊,本能地抬头。

    “和叔?”孙策惊异莫名。站在自己跟前的,正是自幼对自己悉心呵护、无微不至的管家“老和”。

    他左右看了看,这荒郊野岭的,不由好奇:“和叔,您怎么在这儿?是找我有事么?”

    老人露出一副依旧慈祥的笑容,甚至让人忽略了他空洞的左眼眶和那道占了半张脸的伤疤。

    “大少爷,您想不想学武?”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