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王广渊言道:“此人便是三月时,曾公向官家推举过的王安石。” “王安石……”赵顼喃喃道,“工部郎中、知制诰王安石?” “正是王介甫!” “以前,仁宗爷多次想委以重任,安石均固辞不就。父皇登基,也是久慕其名,想要召他入京,但他推脱了两次,第一次说是为母亲守孝,第二次说是生病。今年韩太傅与曾相公都向朕推举他,朕立刻宣他进京。但是入阙时,他却仍坚决恳请外放,朕这才许了他个知江宁府。朕知道此人有大才,而且德行当世无双,连司马大人都说不出任何挑剔的话。” 王广渊点点头道:“庆历七年,仁宗爷本想让王安石入馆阁就职,他却主动请调鄞县,去做了一个小小的知县。那时就有人说他这般刻意是想沽名钓誉,谁知王安石在鄞县扎扎实实做了四年,任内兴修水利、扩办学校,政绩卓然。正是此时,他从常平仓中支调粮食,借贷给老百姓,秋后计算利息。不但替百姓解了难处,还为县里增加了岁入。” 皇帝惊喜道:“没想到他竟用‘常平仓’做过这样的事!” “虽然不是直接贷钱,但实际上已与‘青苗钱’是异曲同工之妙了。” 王广渊又回想起官家刚登基不久的事情。 当时,皇帝在天下广求良才。韩维和王广渊都知道王安石此人可用,遂由韩维出面推荐王安石。在朝堂之上,韩维刚站出班列,曾公亮却抢先一步,大喊有本要奏。谁知奏报之事竟然也是推举王安石,韩维只得提出附议。 曾公亮是倾向昌王上位的背后推手之一,此番仿佛刻意抢着拉拢王安石,举动着实奇怪。韩维和王广渊私下里商量一番之后,决定不可仓促行事,看看王安石的态度。没想到王安石竟然再次拒绝入京为官,这着实让一众大臣吃惊不已。连王广渊也觉得看不清,此人到底是真的淡泊名利至此,还是另有所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