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四章 民意-《光绪中华》


    第(2/3)页

    就这么的在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下几个大国特别是英国都无暇东顾的机会,我也完成了这几年欠下来的国内巩固和既有地盘的经营。在东海两省,几个阵亡和族官兵的入葬仪式由皇家派去的肃亲王善耆亲自主持,彰显了朝廷对于各族士兵的一视同仁态度,原鹿儿岛县这个最难巩固的底盘,在这一次标志性事件之后,终于宣告了十年高压同化期的圆满结束。

    而朝鲜方面则有些混乱,国王李冕身体每况愈下,然而却没有子嗣,王族内也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来入嗣,所以几个或纨绔或昏聩的李家子弟在各自的拥戴者的拥护下,几方明争暗斗,局面有些不太像话,朝廷撤换了派去的朝鲜监国,改由近卫第一军的曹锟入驻汉城,下半年的时候,局面才有所好转。而秘书处转呈的与朝鲜地位相关的奏折也渐渐多了起来,有相当数量的大臣提出朝鲜应该撤藩设县,在东海两省与大陆之间的朝鲜,藩属地位越发的尴尬,至于是否要以国王无嗣为由撤藩,我也还没有最终下定决心,于是转了折子给内阁和总参谋部,让他们研究一下可行性再说。

    倒是暹罗的运河工程,原本只是一个吸引英国工程公司的假项目,但经过英国人的一番论证和朝中几个大臣特别是军方的综合讨论之后,渐渐的有转向真项目的趋势了。军方的考虑是基于西藏局势这两年的变化而来的,英国人背弃盟约在西藏搞鬼,那么就应当给英国人一点颜色看看,暹罗与马来半岛之间的运河开凿之后,海军就可以顺势在印度洋取得一个出海口,保持对印度乃至中东局势的威慑,从而也可以在这个方向为外交层面的话语权建立后盾。

    而文臣方面的认识则是觉得运河开凿以后,可以名正言顺的与英国人商定以运河为势力划分界限,从而在运河以北取得优先的经济利益。

    两方面看上去都有道理,想当初与朱拉隆功的协定,就是将来要让中国在印度洋有一个出海口。而从长远看,虽然官员们还没有意识到将来中东问题的重要性,但是我却是过来人,海军在印度洋的出海口对于将来的中东话语权是多么的重要。

    总而言之,这条运河的开凿是有相当的有利因素的。

    但是坏处也很明显,第一,工程绝对不能全部由英国人控制,中国必须进入工程控制,否则将来很难有谈判的资本。而这条就会直接刺激英国人。

    另外就是这条水道的开辟,对于军事战略层面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就有了除开马六甲海峡之外的另一条航道,这条航道对海军战略战术生出的变数之多,对于本就错综复杂的亚太地区三足鼎立的势力格局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也要经过充分的考证。

    而马六甲海峡地位的下降,这就必然触犯了英国的利益,除非这条运河航道也向苏伊士运河一样完全控制在英国人手里,否则英国不会放心在马来半岛就这么多出一条航道来的。

    而中国如果强势主持开凿的话,本来就不佳的中英关系将立即进入冰点,虽说英国如今不可能倾全国之力远来亚洲打一场胜负未定的海陆战争,对于他们来说,毕竟欧洲是根本,而且布尔战争的前车之鉴还不太远。

    但是对于英国来说,已经有相当部分的人感受到了衰弱期了,也许是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去世为标志,大英帝国的威信和实现政治目的的能力已经面临着全球挑战,德国就不说了,布尔人让英国吃了一颗不软不硬的钉子,而中国人则利用亚太地区的复杂形势,硬是强行抢夺了菲律宾。

    他们必然会谋划反击,要挽回颓势,1905年到06年上半年这十几个月牵扯欧亚非局势的大风暴,很明显就能看见英国人在各个战场身后若隐若现的影子。这虽然也能说英国人只能在欧洲有所作为,但是毕竟他们在力图重振雄风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我生生的在亚洲再制造一个火药桶的雏形出来,那么整个局面就有可能完全失控,即将爆发的一战提前是肯定的,而规模也绝对要远远超过历史上的那个规模,而中国几乎可以确认就要成为一个重要参战国,虽然胜利看上去有相当的可能性,但是这是与我的既定策略是有冲突的。

    考虑了近半年,还是决定把这个好事交给德国人去办,从军事角度来说,他们比我们更有理由喜欢这样一条运河。

    所以,在1906年德国不胜不败的解决了摩洛哥问题,又强势介入了巴尔干战争并最终缔结了双方各退一步的《伦敦条约》之后,德意志帝国的工程公司参与了暹罗王国马来半岛运河的投标。

    这场运河控制权之争几乎就是当年巴拿马运河之争的翻版,只是当年的三个主角美英法换成了四个主角,中英德法。美国由于与中国有着亚美两洲互不侵犯利益的协议,所以并没有投入到这一场争夺中去。

    而法国之所以紧随德国的脚步进入投标,看上去好像是受了德国人的刺激一样,但是很明显,他们对安南局势有些坐不住了,随着东京大区的完全失控,安南中南部两个大区也有些不太安稳起来,作为孤悬海外的一个殖民地,法国人不可能投入太多精力来经营这里,而盟友英国人在相邻的暹罗等国的势力近几年也随着中国的崛起而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削弱态势,所以,法国人肯定会在这个问题上帮英国人一手,如果英国人成功的话,那么接应越南的英国基地就可以比以往要更近一步了。这对于法国人在安南的生存有莫大的益处。

    当然,法国人自己的实力是不足以使得他们在这场投标中成为最终的胜利者的,而且他们也没有这个必要独立控制这样一条触犯英国利益的运河的。与英国人相比,他们的利益在远东要小得多,投入和产出比严重不成比例,如果不是面子原因的话,我相信他们早就会放弃这一块没有多少产出的殖民地了。对于他们来说,作为陪标的角色似乎更为合理。

    而暹罗国的密报也证明,在私下层面,英国人已经与他们的王室进行了磋商,建议他们撤销这一招标,这与之前的判断是一致的,对于英国人来说,这样一条不能保证控制在自己手里的运河,倒还不如没有它来的有利一些。
    第(2/3)页